通过实验机器注入少许试剂,瞬间即可在一次性纸杯中发出泡沫。经济日报 记者 佘颖 摄
刻苦攻关10余年,全球独有的无氯氟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诞生在中国。由此,毕玉遂教授和其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一跃成为中国最豪气的组合——毕教授的这项专利卖了5.2亿元,而山东理工大学把其中的4亿元分给了他的团队。这究竟是怎样的教授和神奇的专利?
毕玉遂教授这项卖了5亿元的专利有个很拗口的名字——“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是一种不含氯、不含氟,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在他之前,该技术对国际化学界来说就是天方夜谭。长期以来,全球聚氨酯产业一直沿用含氯氟元素的物理发泡剂技术,无法破解由此带来的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难题——直到埋头钻研10余年的毕玉遂一鸣惊人。
“过去和当前大量使用的都是含氯氟元素的物理发泡剂。”2003年,毕玉遂第一次接触聚氨酯发泡剂,就遇到了世界“难题”。
发泡剂是生产聚氨酯硬质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聚氨酯硬质泡沫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软质泡沫可应用于床垫、沙发、汽车座椅等,硬质泡沫可应用于冰箱、建筑外墙夏天隔热,冬天保温、板材、管道保温等行业,还可以代替木材。欧美国家已经研发出四代聚氨酯发泡剂,但都含有氟氯元素,长期以来一直垄断着全球市场。
作为一名化学教授,毕玉遂认为,要想摆脱氯氟元素的束缚,必须放弃物理发泡原理,研制化学发泡剂,闯出一片新天地。但他没想到,从一片空地中起高楼会那么的难。“因没有研究基础,写不了项目书,没法申请科研经费,钱都得自己垫。”毕玉遂说,全世界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方面都缺乏理论基础,必须研究新理论,合成新物质。
2008年,理论研究获得突破,能开始试验研究。暑假,正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的儿子毕戈华回国探亲,父子俩商量后,决定让儿子终止学业,一起秘密开始了实验研究。
2011年,他们合成出了化学新物质,聚氨酯化学发泡成功。国际上多家化学巨头知悉后,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寻求合作。
“我们当时连基本的检验仪器都没有,判断泡沫的性能都靠肉眼观察、手摸、刀切等原始方法,我们很想了解这一个化学发泡剂到底行不行。”在此情况下,毕玉遂应一家国际跨国公司的要求,带上样品去了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仔细的检测。此公司对检测结果表示肯定。毕玉遂知道,自己的发明终于成功了。
就像一个没有准备的谍战片男主角,发泡剂研制成功后,毕玉遂猛地发现自己陷入了危险中。
当时,外国企业提出要毕玉遂提供半吨产品发到国外继续试验。毕玉遂没有同意:“我这项成果对中国意义重大,还没获得专利之前,我不能跟外国企业合作。”后来,毕玉遂又拒绝了几家国际化学公司的合作。
2013年国庆节前夜,毕玉遂照常上班。走出电梯,他发现这层楼办公室的门锁被撬了。“我心里咯噔一下,隐约觉得要出事,赶紧顺着楼道一直往前走。果然,我们这一溜办公室和实验室的门锁都被撬了。”毕玉遂回忆说。
刑警队的同志们随后赶到了,经查共有18台计算机的硬盘被盗,没有丢失其他任何东西。他们告诉毕玉遂,这些旧计算机硬盘在市场上卖不了几百块钱,小偷花那么大力气来偷硬盘,说不通。但毕玉遂明白他们来偷什么。他暗自庆幸,为了保密,有关化学发泡剂合成研究的资料从不放在计算机里,自己也从来不在实验室放任何相关的纸质资料,即使纸质资料也是用代码或者符号代替各种试剂,只有毕玉遂和毕戈华能看懂。
事发后,毕玉遂赶紧把办公室的木头门换成了防盗门,又添置了保险柜。他明白,发泡剂的专利保护必须抓紧了。
提交专利就要说出具体的制备方法、基础原理等技术细节,构建周密的专利保护网,特别是关于原始创新新理论新技术的专利申请,各种申请资料撰写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漏洞。毕玉遂找过当地的专利代理,但达不到要求,他担心泄密,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
直到2016年2月,山东理工大学了解到情况后,由学校出面撰写了“推动无氯氟聚氨酯发泡材料产业化”的建议报告,直接呈报国务院领导。
2016年2月17日,国务院领导在建议报告上做了批示。之后,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聚氨酯工业协会等联合专家组,国家发改委、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先后调研了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2016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派出微观专利导航项目工作组进驻学校,指导开展国际专利的布局、撰写、申请等工作,共申请了4件中国发明专利,3件PCT国际专利。2017年,“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的专利布局完成,科研成果由此获得了最大保护。
山东理工大学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名气不大。但就是这所不太知名的大学,创造了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的最高纪录——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学校授予公司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公司总计需支付5.2亿元,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这5亿元中,毕玉遂团队分得4亿元。
一个专利就分了4亿元,毕玉遂在山东理工大学成了名人,却不令人嫉妒。“我们是这么想的,不是学校分给毕教授4个亿,而是毕教授帮学校挣了1个亿。”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说:“而且,学校对毕教授的奖励不是特殊照顾,我们是山东省的3所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制定的政策就是成果转化收益的80%划归科研团队所有。除了毕教授,学校其他科研团队的专利转让也执行这个政策。比如,我们学校乐红志博士领衔主导的赤泥生态透水砖项目有效解决赤泥污染且变废为宝的课题,转化前景也相当看好,将来他也是按80%收益划归所有。”
在政策激励下,山东理工大学尊重人才氛围极其浓厚,发出的招聘启事应者众多。吕传毅自豪地说:“都说高校之间有高素质人才争夺大战,但我们觉得吸引高素质人才并没那么难。”
毕玉遂感谢学校的支持,更感谢国家的政策。“4亿元专利转让费,之前的政策一般是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进行纳税,最高纳税税率可达45%,算下来我要交1.4亿多元的税。”毕玉遂说,“但2018年,国家出台了新政策,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学技术人员的现金奖励,可按50%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让我们团队少缴7000多万元个税”。
签约两年来,山东理工正与补天公司全力推进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学校还为毕玉遂设立了研究院。有了4个亿的底气,毕玉遂扩展了团队,大家干劲十足,每天早早来到实验室奋战。全校人都知道,毕教授实验室的垃圾最多。他们实验室门口总是堆着超大的黑色垃圾袋,里面装满了一次性纸杯和发出来的泡沫。
“根据泡沫的不同用途,在管道保温、冷库、集装箱、LNG运输船、贮存站等领域,要有不同的配比,需要反复试验。我们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密切配合,依据公司的规划布局和市场需求,实现在聚氨酯各个子行业上的推广应用。这要求我们先于相关用户做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提供整套技术方案。”毕玉遂和记者说,就在前几天,团队经过大量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能经受180摄氏度高温不变形的板材;还在青岛董家口完成了液化天然气贮站的保温试验,受到用户好评;而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应用的其他领域,也不断取得成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佘颖)